封建社会中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上无媒不成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媒”指的就是媒人。说媒又叫做媒,就是通过媒人从中说合,让男女双方共结秦晋之好。说媒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纳采
“纳采”,就是男家请煤人向女家说明结婚的请求。纳采是要携带礼品的。古代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做“雁”。纳采用雁,有一定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则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所在。
后世纳采的礼物大大地丰富了,有时多达五十多种。比如汉代的纳采礼物就有合观、鸳鸯、九子蒲、双石、五色丝、长命梦、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锋赞文,提及这些礼品的象征意义。
其实是纳吉
纳吉,是问名之后的下步。在问名和纳吉之间,有一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这也可以看做是纳吉的一部分内容。
纳吉之后,“婚姻之事于是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同时,男方连年过节都要给女家送礼,有些地区称之为“缀节”,并且还要供給女方四季衣物。正是因为纳吉的这种特殊意义,人们才对其象征性代表一一帖子格外重视,好多地方称其为“龙风帖”。
最后是纳征
纳征,是男女双方婚约已明确下来后,男家送礼给女家。它是男家迎娶女方必经的最重要的程序。亦即后世的过礼、送嫁妆、ト彩礼。纳征,一般说来,很多物品都必须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人们很忌讳单数,认为那是不吉利的象征。
旧时的纳征相当于现在的送聘礼,送礼时间,按惯例一般定于新娘正式过门的前一天。
纳征,北方叫“过大礼”,也称“完聘”、“大聘”。这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婚姻习俗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环。当男家去女家送聘礼时,必须选择偶数的吉日,由媒人(多半是女性)和男方父母与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等,携带聘礼去相亲。
接过聘礼的女家,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然后再由女家向男家奉茶,最后男家才接受女家的酒筵款待。接受此种丰盛酒筵款待的男家,要给每桌酒席奉送银钱谢礼。
这时男家和女家都要筵请亲友,表示两家已经结成秦晋之好。男家也要把婚书供在神佛与祖先神位之前,报告已经和他们家结成亲戚。
1、一刀肉:一般结婚前一天男方熟悉车队路线的时候同时也会带上送给女方的烟、酒、肉、豆腐等。其中肉是一刀切好的整块,这里的“一刀”不是单位名词,就是一刀砍下去,多少是多少。本地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得好,但过去的人又比较“穷”,一年也难得吃到几次肉,所以这“一刀”肉其实就是考验男方经济实力的一个方法,这样既好开口要,用能看出男方经济实力。
2、夹红毡:这个习俗应该不仅仅是我们这有,大家参加过接亲或者送亲的话应该都有见过,男方娶亲队伍的“领导”臂上都会披挂这一块“红毡”,这可不是象征性的披挂那么简单。
一般结婚的主家都会提前选好自己村里比较年长的男士,另外要懂婚礼的风俗、忌讳,在娶亲路上,是“逢桥遇庙”遮蔽、辟邪,这个时候,还要燃放鞭炮,驱赶“小鬼”,莫要骚扰一对新人…实际还是规避灾难,确保成亲过程不出差错的一种习俗形式。
3、扫婚车:娶亲队伍出发前,新人做的婚车都会有专门的女士来扫车,这个人选一般是家里长辈亲戚,而且必须是父母双全,有儿有女,家庭和睦的人,也算是对这场婚礼的美好祝福,同时扫车肯定少不了工具,我们这一般都是四件,分别是龙凤托盘、龙凤镜、手电筒和笤帚,扫车的时候还专门有说辞和顺序的。
扫完以后必须要把笤帚扔到门口的房顶上面才行。
近几年婚礼市场中式婚礼和中式礼服成明显的上升趋势,得到更多新人的选择和认可,互联网和很多社交平台不断被大气隆重的中式婚礼刷屏,中式婚礼的形式经过婚礼人的努力,呈现了多种多样包含中国文化的婚礼形式,同时能更好的把本地风俗融入其中。
保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文化!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