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来的频繁等,促进服饰空前繁荣,服饰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装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200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护肤三种配套服饰下面。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
一 襦裙服
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的传统装束。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盛装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拖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二 女装男装
女装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根据《新唐书》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 胡服
初唐到盛唐,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鹤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湖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泛称,我们这里讲述全切保留当时的称呼。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牵绳均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丝织品产量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吸引富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叔博彩的态度,使之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婴儿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幅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一绝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太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农机不取,各种鲜艳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九酱跟大家说拜拜啦~
整体来看,唐朝的服饰特点较为开放,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前朝、域外之服饰特征,时尚感极强,堪称唐朝文化繁盛的真实写照。
(一)空前绝后的袒胸装
唐朝许多服饰往往先在宫廷流行,后经过贵族妇女的带动,为民间女子仿效,成为一种时兴服饰。从这个角度来说,唐朝服饰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审美思想。唐朝宫廷贵族妇女的很多服饰都大胆开放,极具时尚感。其中袒胸装最具代表性,是当时妇女思想解放程度极高的真实反映。袒胸装的主要特点是:领口低,袒露颈部和半露胸部,能够很好地展现女性的形体丰腴美。但袒胸装在唐朝社会上的
流行,也经过了初唐至盛唐、晚唐的发展流变,其普适性与日常性逐渐增强。
唐朝妇女服装的发展演化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由初唐至盛唐,整体呈现保守——开放的趋势。初唐时,妇女服饰的领口较小,衣领较高,穿着较为保守。到了盛唐,襦服的领口变大且开得低,但袒胸装仍不是常服,只有在特定节日或庭院嬉戏、赏花游玩时才穿着。盛唐后期,袒胸装流行开来,并可作为常服穿着。中唐及晚唐时期,袒胸装的普适性更广,下层劳动妇女也经常穿着。如敦煌初唐壁画第329窟,女供养人上穿袒胸大圆领窄袖纱罗孺,下穿高腰长裙,绾椎髻,敷粉面,黛眉、朱唇,项饰金玉宝链。
(二)另类的女着男装
唐朝妇女服饰的不拘一格还体现在女着男装上,也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是女装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款式。圆领袍服是唐朝最典型的胡服之一,是当时男性服饰中最具代表性、普适性最强的款式。这类男装,曾一度成为唐朝妇女的服装,风靡一时,成为我国服饰史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由于盛唐妇女的社交活动十分广泛,经常参与骑马出游、打马球、打猎等竞技娱乐运动,以此来丰富生活、扩大交游。因此女着男装带来的方便与极强的适应性,较好地契合了这些大运动量的活动需求。如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供养像中,其身后的9名婢女有8名身着圆领长袍式男装,腰间带。
进入盛唐,妇女在社会中也愈加活跃,甚至可以参政议政,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开明与解放程度。唐朝女装的不拘一格离不开社会的高度开明,又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密切相关,体现的是高度的国家自信与海纳百川的气量。
服饰的融合与博采众长
(一)盛行一时的胡服
可以说,胡化风气是唐朝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来自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中亚、西亚,包括龟兹、日本、朝鲜、吐蕃等地,尤其以高昌回鹘最盛。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非常流行胡服,当时的民间女子多着胡服:窄袖、多为具有萨珊波斯风格的条纹或兽纹裤子,裤脚口收紧,着靴、头戴高顶胡帽,腰间束带。在民间与宫廷女子中,均一度流行胡服装扮。
胡帽是由北方民族传入中原的一种皮帽或毡帽,又称蕃帽。唐朝妇女们常用胡帽与面纱组合遮盖头部,再搭配类似披风的外套。初唐321窟壁画中的女子所戴面帽,莫高窟第217窟壁画中便画了一个头戴胡帽的女子,骑马穿红色披风行进在山间。而盛唐第217窟观音普门品中的人物,便着改良后的胡服,头戴幞头,身穿驳领窄袖袍服,腰系带,脚穿乌靴。
幞头是唐朝典型的冠式,而驳领窄袖袍是胡服的特征。
(二)异邦舞蹈服饰的影响
异域舞蹈的传入对唐朝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裙糯、长袖、云冠、锦展式舞服均有了很大的改良。“异国的舞服随着歌舞百戏一起涌入唐朝首都长安,先是影响中原的舞服,继而以迅疾的速度在日常服饰中流行开来。”敦煌第66窟、108窟的“伎乐天”舞服便是中原服饰与印度服饰相融合的呈现。另外,唐朝女子佩戴的缨络,也是由印度传入西北地区,继而传入中原,发展成为深受妇女喜爱的饰物,并一直延续至五代时期。胡服流行于中原大地时,胡舞(胡旋舞)也同样风靡,两者可谓相互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