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键是嫁女要不要写横批,地方的婚俗文化不同,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写对联,大门上就要写横批;一种是不能写对联,自然就不用写横批了。
嫁女不写对联的习俗
按我国民间古俗,大部地区分嫁女,并不像新郎家那样,写对联、贴喜字、搭花拱门、整理神龛(用纸贴的神位要换新的),就像过年一样,把房屋重新打扮一新,显得喜气洋洋。而嫁女则不用写对联,也不用贴红双喜字,也不用精心打扮房屋,就像平常一样,除了办酒席,什么也不用做。因此,嫁女也就不用写横批。
(广西嫁女,不贴对联,门上的对联仍旧是春节对联,横批:吉星高照)
嫁女称为喜事,俗称为“红事”,但对女方来说,却是从家里出去一个人口。对新娘来说是喜事,对父母来说既是高兴事也是伤心的事。过去很多地方嫁女时,并非欢欢喜喜,而是哭哭啼啼,称之为为“哭嫁”。旧时,我国民间大多数地方均有哭嫁习俗,至今有一些地方依然保存了这一习俗。比如中国的西南地区,既有汉族的哭嫁,也有少数民族的哭嫁,表达出嫁女与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别离之情。可以说,旧时凡是有哭嫁习俗的地方,一般来说都不会贴对联(入赘的婚礼除外),尤其以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最多,这些地方嫁女自然也就没有写横批之说了。
(湖南农村嫁女纸贴的神龛没有换新,这里习俗嫁女不写对联)
嫁女写对联及横批
过去民间嫁女写对联主要是受官宦人家及城镇居民的影响。不过现在习俗在变化,很多农村地区,因子女少,把女儿和儿子一样对待,不再是过去“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那种观念了,慢慢地也有一些人家嫁女时开始写对联。这种习俗的改变,也说明女儿在娘家的地位比以前提高了。
旧时嫁女一般都用“于归之喜”作为横批,意思是女儿就要出嫁了。典出《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指女儿。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朱熹集传:“妇人谓嫁曰归。”
这一横批在古代是最恰当的,既无嫁女的过分喜悦之情,也没有过度悲伤之意,属于中性之语。旧时,嫁女忌写“百年好合”或“鸾凤和鸣”之类横批,这类横批是新郎一方专用的横批(亲戚赠送家嫁妆的可贴,因为嫁妆要与新娘一起到新郎家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习俗就允许,娘家忌讳。古代习俗,我国大部分地区嫁出去的女,回家后与新郎禁止同房,这类横批含有此意,因而忌讳。
二是新郎一方忌讳。如果女方家贴出“百年好合”或“鸾凤和鸣”之类的横批,新郎一方上门来接亲,感觉是入赘当上门女婿似的,认为兆头不好。旧时的主事人不会犯这类贻笑大方的低级错误。
不过现在与过去不同了,家里的孩子少,两边要照顾,有的新婚后,两边都有房子住。特别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婚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嫁”和“娶”,其习俗也就自然跟着改变。
因此,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嫁女的横批怎么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创新,与时俱进,但有一个原则,横批的内容一定要与对联内容相匹配。下面是一组民间嫁女经典横批(仅供参考):
之子于归 春华秋实 娇女出阁 天风玉宇
奎壁联辉 鸟乐同林 琴瑟永偕 于归叶吉
瑞木交柯 美满良缘 凤缔良缘 五世其昌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