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是扁平化的,好长时期只是单旋律线条。仅从汉乐看来,从编钟古琴到现在的二胡笛子,都是单音乐器,没有和声概念。像笙,琵琶有和声的意思了,但是这些都是边疆少数民族的乐器。而西方音乐是立体的,讲究旋律与和声的编配,音域宽广,频响丰厚,音响丰满宏大,能表现重大深厚深刻主题。比如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同时进行三到四个音乐主题。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接着古典时期,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的作曲手法)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 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再接着浪漫主义时期,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漫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体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民族乐派。又接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乐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是此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 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性,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本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总之,从巴洛克到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交响乐,歌剧,莫扎特,贝多芬等一大批音乐家,把人类音乐艺术推向高峰。加上钢琴的发明,使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越来越兴旺。
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上世纪初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冼星海,聂耳等等新一代音乐家,洋为中用,融合改良中国民族音乐,我们中国音乐也开始逐渐讲求立体化,加强中低音编配了。我们五十年代创作的交响乐《红旗颂》,还有现代京剧交响乐,就是向西方音乐学习的典范。所以说,在音乐领域,西方音乐远远超过我们。
我们先说古典音乐,再说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上,由于中国音乐的断流,我们并没有产生自己的现代音乐体系,而是借用了西方。现在常见的音乐风格,如流行、摇滚、说唱、电子、爵士,寻其根源,都是欧美国家的产物。
也正是因为这种借用,我们的音乐在发展上似乎永远慢西方一步,且发展甚慢。现在华语乐坛流行的曲风基本是芭乐音乐和c pop,对比外国的EDM、trap、新乡村、另类摇滚、pb rnb,我国的现代音乐可以说是很单调(中国也有说唱摇滚电子,但相对而言并没有占据主流,而是成为了边缘乐种)。
最后来说一说中美都有的流行乐。
华语流行特点总结下来有以下几大特点:1.特别注重人声,而编曲相对薄弱。2.总是爱用一套和弦吃遍天 ,如薛之谦。3.编曲喜欢用钢琴、木吉他、弦乐,走抒情芭乐路线。很少用电子。4.比较注重歌词,尽管有些词写的格外烂,可以说是为了押韵不择手段,但国人听歌就爱听词,有的时候甚至比旋律重要。5.节奏感比较弱,歌曲同质化严重。
欧美流行乐的特点有:1.人声与编曲并重,而不太注重歌词(多为舞曲,说唱和一些高质量歌曲除外)。2.编曲配器比较多样,而且电子音色应用十分广泛。3.节奏感比较强,能看到摇滚乐对欧美流行的深刻影响。4.曲风多样(这里指pop音乐融合的曲风),电子、摇滚、说唱、rnb、拉丁都有,而旧年代那种抒情风已经很少了(虽然中国还在搞)。
至于是听中国音乐,还是听西方音乐,我的建议是:传统音乐与古典音乐中西都听,流行乐只听欧美,摇滚、说唱以欧美为主,中国为辅。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