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还未过,又来聊重阳,小秘书,日子的脚步能放慢一点吗?😊
清明祭祖我们都知道,重阳节也祭祖,你知道吗?福建莆仙人重阳祭祖比清明祭祖多,故俗有3月小清明,重阳大清明之说。
九九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节日,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屈原都曾留下笔墨:集重阳入帝宫兮。但此重阳非彼重阳,此处重阳仅指天;魏文帝曹丕的: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此处重阳就应是现在所指了。
其实重阳节源于一个道教仙家故事。
相传东汉,汝南有个瘟魔,只要他一出现,家家有人生病,天天有人丧生,哀鸿遍野。
汝南县青年恒景,家中徒遭厄运,父母因此双亡,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病愈之后告别妻儿,决定访仙学艺,为民除害。
过千山,涉万水,终于在一个古山里寻到一位仙人,仙人被其感动,收他为徒。仙人送他一把降妖宝剑,并授他降妖秘诀。恒景苦练,寒来暑往多年,终成降妖高手!
一天仙师把恒景叫到身边,你艺已学成,明天九月初九是瘟魔出来的日子,该下山为民除害了。临行前交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化酒,并口述降妖秘诀。
是日清晨,青年骑着仙人所赠仙鹤赶回家乡。按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山上,发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昏天黑暗,天摇地动,瘟神再次出现,寻到乡亲们藏身山前,不过此番前来,该着瘟神丧命。山风吹来,花香草香及酒香直扑瘟神的鼻,再见瘟神全无往日凶神恶煞模样,瑟瑟发抖,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宝剑,冲下山,念着降妖秘诀,与垂死挣扎的瘟神展开殊死搏斗。结局没有悬念,瘟神被杀死,还了一方太平!从此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登高避瘟,年复一年传统便流传下来。
在中原的传统意识里双九是长久之意,寓意健康长寿,所以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正值9月,菊花遍开,中华大地各地方的此节习俗虽不尽相同,但佩须臾,簪菊花(晋变俗)以去秽招祥;登高赏菊,对月饮酒遍访亲友,敬老、爱老、遵老的形式却完全相同!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的老祖宗与天斗与地斗的历史,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的双手,不惜抛血洒汗,一代又一代,才有今天的富庶和安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心怀感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敬老、爱老,尊老!
不知来路,何知去路?!
不念恩情,何处寻爱?!
当下中国将迈入老年社会,强调敬老、爱老、尊老,即是传统使然,也是时代的需要!
重阳节,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敬老的节日。重阳节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得回溯到汉代。
一、据汉代《西京杂记》中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在当时已有了重阳节求寿的风俗,而汉代距今已有2200年。
二、在古时,人们赋予清明节活动为“踏青”,赋予重阳节的活动内容则为“辞青”,和清明节一样,人们这一天走进大自然,郊游登山远眺,所以民间也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许多地方还将重阳节称作“登高节”。我们熟知的唐朝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也明确说明了重阳节这天的风俗活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中国儒家观点中有有六阴九阳之论,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所以又叫“重阳”。古时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必不可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也是当时合家过节、款待亲朋的礼节。
四、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因而引深成为祭拜祖先与敬老节日。发展到今天,重阳节已然成为“老人节”,成为人们爱老、敬老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节日和中国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文化内涵深蕴,源远流长,是值得倡导及传承的美好节日。
重阳节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至少从汉代就已经开始。让我们在这天登高望远、户外呼吸,走进大自然,在这一天兄弟相亲,家人相聚,尊老、爱老,红叶、菊花、美酒、大阐蟹走起!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gonglue/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