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端午,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屈原,认为农历五月初五设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在这一天投江自尽的大诗人。
其实,端午的起源要比屈原所处的时代早得多,风俗也不仅仅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赛 龙 舟
先说赛龙舟。
中国古代的百越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很早就有崇拜龙的习俗,赛龙舟就是这种崇拜祭祀活动的一部分。
甚至东南亚的越南、冲绳、日本内地,也有举行龙舟比赛的习俗。
所以,赛龙舟可以说是东南亚农耕民族共通的礼俗。
端午时节,正值蚕茧始出,小麦收割即将登场。在紧张的间隙,过一个活跃的节日,也算是自得其乐吧!
当然,这种叙述过于文绉绉,提不起多数人的兴趣,所以就有了众多赛龙舟起源的传说。
这些传说比较早的,集中在江浙一带,可以从《越绝书》和《三吴风土志》里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最早的一种说法是,赛龙舟是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为了操练水军。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要报仇。
那时候,吴国的都城是姑苏,就是现在的苏州,滨临太湖。江浙一带,水网交错,越国要打败吴国,就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
越王勾践想训练水军,又怕吴国察觉,所以就以赛龙舟为名,操练水军。
越国后来果然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失败自杀。
为了纪念胜利,越国从此年年赛龙舟庆祝。
另一种说法是,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原来是楚国人,楚平王听信谗言,把伍子胥的父亲、哥哥都杀了。
伍子胥为报仇,逃到吴国,借兵反攻楚国,打败了楚国。
伍子胥非常感激,对吴王夫差忠心耿耿。他看破了越王勾践是假投降,就向吴王进谏。但是,勾践用离间计诬陷伍子胥,夫差最后赐死了伍子胥。
伍子胥临死前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珠剜出来,放在城门上,让我看着越兵攻打进城。
夫差大怒,让人把伍子胥的尸首装在一个皮囊里,投入江中。
后来,民间传说,伍子胥死后,天帝怜他尽忠枉死,封他为钱塘江的潮神,钱塘江潮的汹涌奔腾,就是伍子胥的英灵在做不平的怒吼。
江浙一带的人,每年五月五日,伍子胥尸首投入江中的日子,都要划龙船迎接潮神。
第三种传说,就跟屈原有关了。
楚国大夫屈原遭谗言陷害,被楚怀王放逐,愤懑不平,写下了《楚辞》中很多伟大的篇章。
后来,屈原听到楚国的首都被秦兵攻破的消息,不忍看到祖国的危亡,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在汨罗江自尽。
老百姓听说屈原跳了江,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去打救。
以后每逢这一天,就用划船、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所以,赛龙舟纪念屈原的说法,不过众多传说中的一个,而且勾践和伍子胥要比屈原早好几百年。
只不过,屈原在后世的名声大,赛龙舟的起源也就归到他身上。
吃 粽 子
端午吃粽子的风俗,也是和屈原连在一起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都到汨罗江边祭吊,用竹筒盛着米饭,投入江中,作为祭品。
《续齐谐记》记载的一个故事说,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长沙郡有人遇见屈原显灵,说往年投下水的米饭,常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今后大家如果还肯祭他,就请用蒲叶包裹,外面缠上五彩的丝带,水怪们就不敢抢了。
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裹的粽子。
不过,南北朝时代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里,却有这样的记载:夏至节日食粽。
也就是,吃粽子的时间不是农历五月初五,而是夏至——农历五月中旬左右。
甚至湖北洪湖一带,至今还有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吃粽子的习俗。
这又怎么解释呢?
看来,端午吃粽子也未必是为了纪念屈原!
插 艾 草
前面说,包粽子要用五彩丝线。为什么要用五彩丝线?
据屈原说,是因为山精水怪怕五彩丝线。
这就又涉及到了端午的另一个风俗。
东汉的《风俗通》里有这样一段话: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也就是说,五彩丝线是辟邪的。说是“辟兵及鬼”,其实主要是为了“不病瘟”。
实际上,端午节以后,南方地区天气已经炎热,盛夏将至,正是蛇虫蚊蝇滋扰的季节,疟疾、伤寒一类疾病很容易被缺乏医学常识的古人当成瘟疫。
用五色丝辟邪,当然有迷信的成份,但是用艾草、菖蒲驱蚊蝇,显然是有效的做法。
现在东亚许多地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还有将艾草或者菖蒲插在屋檐下的习俗。
唐朝的时候,长安城里许多人家把艾草扎成人形,挂在门上辟邪,将菖蒲切成细末,浮在酒中饮用,都是这种习俗的延伸。
发展开来,端午节又有人用五彩丝线或彩带扎在手臂上来辟邪,有些人家还在门上挂彩带,也有用丝线和彩色的绸缎缝制香袋,里面放些雄黄、沉香等中药粉,说是辟邪,防瘟疫。
这些习俗在民间一代代传下来。
钟 馗 图
跟这些风俗性质类似,以前端午节那天,家家还要在墙上贴“五毒图”——在红纸上刻印蜈蚣、蛇、蝎子、虾蟆、壁虎等五样毒虫,然后用针刺在它们身上,表示要消灭它们。
据古人的记载,这种贴五毒图,原来是谷雨节的风俗,后来才并到了端阳节。
推算起来,这种移并估计是为了把辟邪功效集中起来吧!
像贴五毒图一样,端午节贴钟馗图,本来是过年的事,唐朝的时候移到了端午节,而且还通行用朱砂画的红色钟馗图。
能捉鬼的神道,自然能够辟邪,但钟馗故事中最有名的,是捉疟疾鬼的传说。
疟疾是蚊子传染的,这点古人还不知道,但夏天和秋天是疟疾的常发季节,所以能捉疟疾鬼的钟馗图像,挂在端午节是最合适不过了。
宋朝沈括的《补笔谈》里记载:
唐明皇游骊山回来,得了疟疾,一个多月没有治好。
一天,疟病又发作了,烧得糊里糊涂,梦见一个小鬼,腰围红裙,一只脚穿鞋,一只脚赤裸,那只不穿的鞋插在腰里,正在偷杨贵妃的绣花香囊,还偷了唐明皇的玉笛,绕着大殿奔走。
唐明皇大怒,喝问他是谁,小鬼嬉皮笑脸地回答道,“我叫虛耗鬼。”
唐明皇正想喊卫士捉拿,忽然来了一个大鬼,头戴破帽,身穿蓝袍,腰扎丝带,两臂袒露,脚登朝靴,一下子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小鬼的眼珠子,一口一口地把小鬼咬来吞吃了。
唐明皇问他是谁,他答道,“我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因为考试不中,没脸回乡,在金殿上一头碰死,蒙当时的皇帝赏我衣袍下葬,我感激在心,立志要扫除天下魔鬼,为民除害,报答皇恩。”
唐明皇一梦醒来,出了一身汗,疟疾就痊愈了。
他把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找来,告诉他梦中所见的样子,叫他画下来。
吴道子的神笔一画,果然画得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
唐明皇大喜,下令叫天下都按照图像描画,张贴起来除鬼消疫。
雄 黄 酒
说到驱邪,就不能不说雄黄酒。
据中医药书记载,雄黄有解毒杀虫的功效,所以端午喝雄黄酒也是当令的做法。
不过,端午节喝雄黄酒最有名的,恐怕要算《白蛇传》了。
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许仙(实际上是许“宣”)受了法海和尚的怂恿,端午节要白娘子喝雄黄酒,迫得白蛇显出了原形,把许仙吓出了魂。幸亏白娘子和小青到昆仑山盗回了仙草,才把许仙救活。
实际上,白蛇的神怪故事出现得很早,只是到明朝的白话小说里,才有了喝雄黄酒的情节。
由此可知,至迟在那时,端午节已经有喝雄黄酒的风俗。
后来,小说和舞台上白娘子故事流行的结果,端午喝雄黄酒的风俗随之更加普遍。
有些地方,除了喝雄黄酒以外,还用雄黄调的酒在小孩额头上画“王”字,药铺里也有出售掺雄黄的老虎牌子,和香袋一样可以挂在身上。
讲了这么多,其实可以看出来,端午的由来并不是出于某一个单纯的目的,而是很多民俗的综合。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些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在流传过程中慢慢消失了。
比如:《艺文类聚》里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所以这一天又叫“沐兰节”;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是日竞采杂药,也就是说这一天是采各种草药的日子;
《荆楚岁时记》里还记载,这一天要“取鸲令语”,也就是捉了小八哥,教它学说话。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gonglue/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