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缺水,所以老百姓们洗澡不算勤谨;因为缺水风沙又大,人们就习惯在头上包个白羊肚儿毛巾。在黄土高原的老百姓们看来,头是最容易受风的。头上包个白羊肚儿毛巾,既可以讲卫生,洗毛巾比洗头容易;又可以保暖,春秋顶个薄帽子;平时挡风,还能吸汗。
黄土高原的信天游,是民歌中的瑰宝。这种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文体,内容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调子自由,简单易唱。这种用比兴叠字和衬字修辞手法创作出来的歌词,既浪漫又直接,给人以苍凉又沉郁的感觉,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插图取自网络)
黄土高原的黄土易板结、粘性大,所以垒院墙也是就地取材——用黄土和泥掺上长纤维的枯草,叫橪泥。再用两片木板夹住然后夯实黄土,做成“板打墙”。这里的人们习惯依山挖窑洞,窑洞里冬暖夏凉,灶台就连着土炕。箍窑的时候将烟道盘进土炕里,人们在睡前先烧炕。但是睡不习惯的人极容易上火。
(插图取自网络)
黄土高原早晚温差大,可以用“早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老百姓们喜欢穿羊皮坎肩,细毛朝外,抗风,御寒。因为缺水,土地贫瘠,不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因此,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白面啊,所以黄土高原的老百姓们充分利用土豆富含淀粉这一优势,将土豆当主食,开发了土豆的N种不同吃法。比如:洋芋擦擦,洋芋馍馍,洋芋凉粉,土豆饼子,山药芋子,还有用土豆粉制成的宽粉条细粉丝等等。一直以来,农民们都是靠天吃饭。因为缺水,地贫,所以农民们习惯种植的主要有:玉米、莜麦、黄米、小麦,大豆、土豆、白菜。老百姓的日常餐桌上也无非就是这几样:玉米面饼子、玉米糊糊、莜面窝窝、黄米糕,小米粥,白菜、土豆、熬豆腐。在民间还有“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白面饿断腰”的说法。大意就是说,吃一顿莜面能走三十里山路不饿,吃一顿黄糕能走四十里不饿,但是吃白面馍呢,走不到二十里路就会饿。因为莜面和黄糕难消化,比白面抗饿。贫瘠的土地不光种不了细粮,也长不出繁茂的青草。在当地人的习惯中,驴、骡可以拉车,牛用来耕地,狗可以看家,鸡能够下蛋,只有猪羊是为了杀了吃肉才养活的牲畜。但是,猪是杂食动物,不如羊好养。几家人将各自的羊凑在一起,找个羊倌儿给统一放羊,上午放出去,晚上赶回来——饲料方面,羊比猪省钱。于是,在黄土高原,经常能够见到头上围个白羊肚儿毛巾身上穿着羊皮坎肩的羊倌儿,肩膀上搭着个装干粮的搭袋,哼着信天游小调儿,赶着羊满山啃草。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gonglue/1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