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古人认为新年第一次月圆之“宵”,象征着最初的圆满,是最值得庆祝的一个夜晚。
元宵节,人们赞颂的是灯会、追逐的是灯谜、品尝的是元宵、期待的是浪漫约会。月亮爬上枝头,街道被五彩斑斓的灯笼照亮,赏灯、猜灯、相遇、相识、相约,这是来自古人的浪漫。
元宵节:是民俗灯节
元宵之夜,辛弃疾在词中描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人们欢歌狂舞、赏花灯、逛灯市,猜灯谜、放天灯,热烈至极,民间俗称“闹元宵”。吃了元宵,过了十五,这年才算是圆满完成。
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
然而,元宵节不只是吃汤圆、赏花灯的节日,在古代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是古代的“情人节”。
“金吾不禁夜,玉漏待相催。”由于古代有宵禁制度,以及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和含蓄的性格,只有元宵节可以出门,玩得尽兴,这对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未婚女子来说,充满太多的期待。不少男子女子都会借机物色心上人,无数良缘美眷在元宵被造就。
在历代诗词文赋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在许多戏曲小说里,都让浪漫约会与爱情故事发生在元宵节,如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节许诺定情;《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在灯会上邂逅薛绍,最美不过初相见……就像欧阳修的宋词里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关于“中国情人节”,很多人都认为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严格意义上来讲,七夕更倾向于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但古代女子是没办法在七夕之夜走出家门,相约心上人,所以并不能单纯地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相比之下,元宵节的现实爱情色彩远远超过了七夕。
与西方情人节相比,“中国情人节”的表达更含蓄,就像夜空中满月的月光,虽不耀眼,却散发着温婉又浪漫的光芒。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