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堂】
成都是文化之都,华西坝能够说就是“成都之都”。走进华西坝,你会被这儿别出心裁的园林规划和建筑规划深深吸收,中式的外观、西式的内容,加上融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宫廷花园于一体,是成都独一保管完好又大气磅礴的建筑博物群。
怀德堂——华西校区办公楼,这是华西坝建筑中最著名的一幢,1915年开工,1919年建成,为原华西协和大学事务所,由美国纽约罗恩莆为留念白槐民所捐建。青砖、黑瓦和红砖石构筑,在世界上别的任何中央人们再难见到这种把不同作风包融于一体的房子,唯华西坝可以见证。
【驷马桥】
驷马桥,旧名升仙桥,古时位于成都北门,它见证了“凤求凰”的千古爱情佳话。相传汉代成都文人司马相如赴长安求取功名途经此桥进,在桥廊上大书立誓“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天遂人愿,司马相如到长安后名动京师,汉武帝非常赏识其才气,委以重担,派期返回成都出使西南夷。如此,司马相假如然乘着驷马高车重过此桥,印证了本人的唉声叹气。后来,他与临邛(今邛崃)才女卓文君结缘,功成名就,青春结伴,背井离乡,传为佳话,升仙桥也就改名为驷马桥了。
【红星路35号】
红星路35号,这里本来是军区7234印刷厂的原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经过一番改造和修缮,目前已成为成都国度广告产业园的中心区域。园区以原军区7234印务工厂为建筑原型,外形上继承了军印厂硬朗的工业气息,并经过德国MV建筑设计事务所打造设计计划,采用“空间折点”理念对建筑物停止外观改造,以三角体为延展点整体建筑淳厚不拘一格,完成了传统工业形态与创意设计的互相交融,在成都市构成了地标性景观建筑。
【李劼人故居】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祖籍湖北黄陂,四川成都人。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很多人晓得李劼人写了《死水波涛》,却不知他也是著名的翻译家、美食家;很多人晓得李劼人曾是成都市第一任副市长,却不知他以一己之力持续了抗战时期的文化。
位于菱窠西路70号一条不起眼大街中的“菱窠”,便是李劼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居,最初的“菱窠”是一座土墙草顶的房子,坐北朝南,隔为三间,东为客厅,西为卧室,中间书房,书房中一张书桌,数架图书,几幅宋画。1959年,故居停止了翻修,将草顶换成小青瓦,阁楼升高为一楼一底,楼上楼下均以走廊环绕。为留念这位巨大的作家,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再次对李劼人故居停止了大范围修缮,将故居、博物馆、公园融为一体,成为成都市文化地标之一,也是成都独一一处近代文化名人故居遗址、省级文物维护单位。
!
你心中的古建筑、街道是啥样?
商妹儿每天上班经过的爵版街
成都街头,鳞次栉比的楼宇里,躲着几处老式建筑,在现代生活中,它们或改成了博物馆、办公楼或变为了茶舍或酒店。在改造的过程中,那些饱含历史,深藏故事的老建筑得以传承。
然而,面对很多正在消失的古建筑,我们要做的除了呼吁大家保护外,更多是让大家看见它的美。
毕竟,记忆的潮水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成都的过去,写在街角、在市场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盖碗茶里、在飞檐翘角上,每个环节依次呈现出古老的仪式、时间的痕迹、时代的气息。
描述今天的成都,应该包含它的整个过去。
【列入保护名录的40处历史建筑】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鹤鸣茶社
民国初年,大邑县龚氏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建此茶社。
民国时期文化名流汇聚之地,成都中心城区保存至今的百年老茶馆。
地址:青羊区少城路12号人民公园内
2.邱家祠堂
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该建筑为“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梅州邱氏家族迁至成都所建。
是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仅存的广东客家移民的宗族祠堂,为研究客家移民文化、宗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地址:锦江区龙王庙正街41号
3.康季鸿公馆
民国时期成都知名企业家康季鸿的寓所。
这座公馆见证了成都近现代民族私营企业演变为国营企业的过程,独栋中西结合式的近现代建筑,一度被用作日本驻成都领事馆。
地址:锦江区通盈街699号
4.冯家大院
冯家大院修建于上世纪初叶,是民国时期29军军长田颂尧岳母的住所。
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子,且保存较完整,在成都市中心少见。
地址:青羊区九思巷3号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8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