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是世界现存的年代最久、唯一留存、至今仍在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由秦蜀守李冰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两千二百余年。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都江堰的修建背景及过程。
修建背景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却是一个旱灾重地。诗人李白在蜀地之行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蜀道难》,其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便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然而造成这些的原因,与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山麓,流经多雨的四川盆地西部。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就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发展的一大障碍。再说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革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提出要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于是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了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
修建过程
都江堰由宝瓶口、分水鱼嘴和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下面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下修建过程。
- 修建宝瓶口
李冰父子邀请许多治水经验丰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做了详细地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但当时火药并未问世,他们便以火烧石,是岩石爆裂,最终在山上凿了个山口,因为形状酷似瓶口,故命名为“宝瓶口”。宝瓶口的修建使岷江水能够向东畅流,解决了东边地区的干旱问题,同时减少了西边的流量,使西江水不再泛滥。这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 修建分水鱼嘴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洪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能够使宝瓶口充分发挥作用,在开凿完宝瓶口后,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把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称为外江,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称为内江。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 修建飞沙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决定在鱼嘴分水堤尾部,宝瓶口的附近修建了分洪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杂的泥石流便会通过江水环流流入外江,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名“飞沙堰”。
都江堰名称由来
- 建堰初期,都江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以前叫做“湔山”,而周围的氐羌人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 三国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都江堰叫作“都安堰”,因县得名。也叫“金堤”,这是以堤代堰,为了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
- 唐朝时期,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园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就是说竹笼装石头,称为楗尾。都江堰就改称“楗尾堰”。
- 宋朝时期,《宋史》: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大神级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
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都
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始建
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1年左右)。2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作用。
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受水旱灾害非常青
睐,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地方,在李白的
《蜀道难》中“人或成鱼鳖”就可以知道
当时的惨状。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真
正成为了天府之国,至今灌溉的区域达到
了30多少县市,是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
久,且一直在使用,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
利工程。
都江堰传说:在远古时期,汶山郡广柔县
石纽山上,一户人家,生下一个男孩,取
名禹。成人后,身材魁梧,有惊世神力,
是神仙下凡。那时成都平原河道不通,洪
水一来整个平原就会成为一片汪洋,为了
部落生存,禹带领部落人民疏通岷江,开
辟新河道,全部心血都用在治水上,曾三
过家门都没有看一眼,终制服洪水,使人
民安居乐业。
禹去世以后,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汶川县
石纽山下午修建了大禹庙。
都江堰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敢于天地抗争
的勇气,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参观、敬
仰。[祈祷][祈祷][祈祷]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