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西方人的节日在中国很流行,提到情人节,大部分人都比较认同西方情人节2月14日。实际上,我们中国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人节,但可不是传说中的“七夕”,它是现代人眼中的古代情人节,不是古代人认可的情人节。
那么“七夕”如何蒙混成了中国现代人的情人节,这事儿有必要说一下。
关于“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西京杂记》,记录的是汉朝的七夕: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汉代的宫女会在宫里举行“穿针引线”的比赛,民间也跟着纷纷效仿。因此原始的“七月初七”和男欢女爱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女孩子们比赛女红技术的日子,这种风俗也叫“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的意思。
这个习俗和织女还是有关系的,民间传说,织女最初就是织布的,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以求自己心灵手巧。而传说的中织女又和牛郎是一对,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织女和牛郎会在鹊桥相见。但这样的相见仅限于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和现实中大众男女还扯不上关系。七夕历经了很多朝代,历代都会结合实际情况对七夕增加新的内容,但女性乞巧这一内容一直都在,从未明确出“这天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日子”。一直趋向于未婚女子互相切磋女红手艺,聚餐玩耍的日子。所以在古代的七夕,更像是一个“女红节”、“妇女节”。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观念影响下,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出门也没那么随意,对于未婚女孩子就更是了。
现代人眼中的七夕情人节,可以说完全是商业催生出来的产物,不过受益者倒是双赢,商家可以卖特色情人礼,女孩们也可以借此收到心爱的礼物。
那么古人类似的情人节有吗?
这个还真有,历来爱情都是一个久经不衰的话题,古代男女也一样。这个节就是元宵节。这个节日在中国的历史上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这样算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元宵节最初被称为上元节,每到这一天,城里人张灯结彩,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大唐晚上有宵禁制度,晚上出来会被抓起来,但是上元节可以除外。唐朝上元节开禁三天,大家可以出来观灯赏月。到宋代,宵禁制取消了,当然女孩子们也没有天天晚上跑来玩,还是到了上元节,姑娘们都喜欢出来走动了,小伙子们也不示弱。年轻人在街上相见,一见钟情也是有的,小伙子们平时听得哪家姑娘好看,也会在这一天晚上特意瞧上几眼。宋代诗人辛弃疾有诗就是描述上元节这种情况的,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再有北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讲得就是上元节男女晚上幽会的情形。所以,在古人眼中,他们更认可的情人节是上元节(元宵节)。
◆春节刚刚过半,我望着手机短信里日渐消瘦的银行卡余额哀怨不已。就在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情境中,手机备忘录适时地弹出了情人节的提示信息,OMG!银行卡余额和我对视的小眼神里瞬间充满了轻视、鄙视、以及蔑视。与此同时,我的脑海中幽幽地飘出了一个经典的选择题——我到底应该对不起女友(老婆)?还是应该对不起自己的钱包?
◆千百种思绪霎时在我眼前闪过,也许是老天爷实在不愿欺负像我这样的可怜人儿。忽然,我灵光乍现,记忆深处模糊地浮现出一行大字:古代人过情人节,讲究的是礼轻情意重!这让我大喜过望,为了有礼(lǐ)有节(jù)的表达对老婆大人的礼轻情意重,我决定将古代人过情人节的全过程一网打尽,大家请随我一探究竟!
◆首先,古人过的肯定不是2月14号“圣瓦伦丁节”(基督教徒为了纪念圣教徒瓦伦丁为正义和纯洁的爱牺牲自己而设立的节日)。
◆其次,“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的凄美爱情故事演化成的爱情节日)虽然被现代人视为中国情人节,但是对封建迷信的古人来说,在凄美的七夕节谈情说爱,肯定不是上上之选。事实上也是这样,“七夕节”换成现代的说法,应该是“女生节”——这是一个女孩拜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的日子。
◆最后,“三月三”上巳(sì)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节),才是待字闺中的古代女子变成半老徐娘的必经之路。因为繁文缛节的规定,古代的年轻女孩们只有在这两个节日才能名正言顺的出外游玩,当然也就成了年轻男孩们展开“爱情攻坚战”的最佳时机。又因为“三月三”要外出踏青,光天化日下的男孩们估计只能眉来眼去,暗送秋波。而“正月十五”圆月微醺,灯色斑斓,加之灯谜妙趣,人山人海,情愫必然会在这样的日子里从滋生到蔓延再到迸发。
◆那么,古代的痴男怨女们都是怎么过情人(元宵)节的呢?可想而知,他们必定会借着闹元宵的名义早早地准备起来。女孩们定然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精心装扮一番,想着给对方留下那魂牵梦萦;而男孩们则是挖空心思筹办各式各样的烟花和花灯,准备在浓情时刻给对方刻骨铭心的惊喜。
◆一切都待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拿着约定的信物,到达约定的地点,邂逅于灯火阑珊处……耳鬓厮磨后,纤纤女子会拿出亲手缝制的香囊、荷包、手绢赠与对方,翩翩公子则会奉上精致的簪钗,或解下随身的玉佩,赠与佳人。古人的定情物,讲究的是“情”而不是“物”,一缕青丝、一份红豆、一串同心结、一把花椒,定情礼物虽轻,内涵情意却亘古绵长。
◆对比古今的情人节,古人重情而轻礼,今人重礼而轻情。为何?除了客观上的原因——古代男女婚前无法朝朝暮暮,所以情意的镌骨铭心要比礼物的价值连城更加令人珍惜。更有主观上的原因——现代人的思想经历了金钱至上的洗礼,淡忘了传统文化之精髓,迷失了基础信仰,而导致礼物的外表远比内在的含义更加“重要”。
◆探究完古代人怎么过情人节,本人特此决定:情人节不再送巧克力、玫瑰花、项链吊坠这些俗不可耐的外来之物了,改送本人的贴身之物——原味鼠标、随身钢笔、伴身手帕……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共享智慧!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