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让你失望了。。。
就昆明来说,真的没有正宗的过桥米线。在这里,不得不先说一下关于过桥米线的两个发源地。
一是蒙自。2009年12月“蒙自过桥米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核准。2015年10月,蒙自过桥米线传统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中华名小吃”称号,蒙自也被授予“中国过桥米线之乡”。
蒙自过桥米线的传说想必大家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传说清初某书生,云南蒙自人,妻贤且慧,伉俪情深,有一幼子。书生为博取功名,独居南湖亭中,发奋攻读。每日三餐,妻不计劳苦送往书斋,书生感铭于心,志益坚,日以继夜,学业大进。一日,妻备鸡汤盛之以罐,又备米线、肉片为生作膳。幼子无知,戏将肉片掷于汤中,妻急,斥之,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鲜,大喜。即提食携儿送往书斋。但因终日劳碌,晕倒湖堤桥上,书生惊至,妻已醒。幸汤膳无损,视之,汤为浮油笼盖,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但罐烫灼掌。奇之,问妻何故,妻详道偶得之法。书生喟然:“贤妻每日过桥,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后来,苍天不负有心人,书生考取功名,衣锦荣归,被民间传为佳话。这个故事不胫而走,“过桥米线”也成为云南名膳。
蒙自过桥米线分为米线、高汤 、拼盘三个主要部分。米线是基础、高汤是灵魂,而拼盘辅料则是米线的生命。过桥米线的拼盘辅料主要由各种优质肉类和新鲜蔬菜组成,是构成过桥米线的基本元素,为过桥米线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
二是建水。建水的过桥米线和蒙自的截然不同。据建水《刘氏宗谱》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建水东城外太史巷有个叫刘家庆的厨师在鸡市街头处开了一个名叫“宝兴楼”的米线馆。咸丰甲寅年(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来到他的馆中吃米线。他叫刘家庆照他介绍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吃。方法是:取一块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盛于一个大碗中,舀上一调羹熟猪油淋于猪脊肉薄片上并盖上数片地椒叶子,然后再舀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氽入碗中,另用一个碗盛米线。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顾客先用筷子在汤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吃起来,故此得名“过桥米线”。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桥街人,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进士,多年来在外省做官,他仿照北方人“涮锅子”的吃法涮米线,涮出了建水米线的高潮。
大家注意上面建水特产草芽(象牙菜)、地椒,这是别的地方没有的菜品和调料,保鲜要求极高,通常采摘之后五个小时便自然衰败。所以你只能在当地才能吃到,它们是建水米线中的灵魂,区别于除建水外各地米线的神一般的存在。
所有的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关于这两个故事,孰高孰低还请各位看客自我评判。昆明的过桥米线基本源自这两个地方。
再来说说昆明“过桥米线”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拓东体育场一家名为“过桥园”的过桥米线店开业,以蒙自过桥米线为基础口味,配以云南特色菜肴,把“过桥米线”搞成了宴席,迅速火遍昆明。在此之前,昆明只有“建新园”“福华园”有类似口味的过桥米线,但仍是属于小吃范畴。之后,蒙自江氏两兄弟进入昆明成立“桥香园”,同样以蒙自过桥米线为基础,以大众口味为基调,大规模占领市场,火爆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外地游客来昆明,必吃一碗过桥米线成了旅游项目!看到这个商机,各种各样的过桥米线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桥香园”、“建新园”也通过加盟连锁的方式迅速扩张,造就了昆明过桥米线的繁荣。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把过桥米线推向了“人生高潮”。世博园“吉鑫园”的“过桥米线”继“汽锅鸡”之后成为第二道国宴菜品。“过桥米线”也成了云南旅游符号,一时风光无两。同时期在昆明圆通山旁“新世界”过桥米线也开业迎客,生意兴隆。之后又搞了“玻璃空间”、“名厨小菜”等几个分店。昆明“过桥米线”的江湖从此有了“桥香园”“建新园”“新世界”“福华园”四大霸主。
米线嘛,和面条一样,无非就是吃个“汤”和“料”,这么多“过桥米线”口味基本一样,很容易让人造成选择性障碍。怎么办?大家开始搞创新,“汤”用土鸡和筒子骨一起熬制,味道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遭遇禽流感只能用筒子骨熬汤而得来的灵感;“料”加入火腿、鱼片、鲍鱼、竹节虾、鹌鹑蛋、鸡枞菌等等新式配料,搞一个“海天盛筵”售价也纷纷从8元、10元迅速上升到68元、88元,甚至还推出了888元的天价套餐。吃法上千奇百怪,一会用砂锅,一会用气锅;一会说要用肉片裹上蛋液,一会说要按时渐次放入配料,必须精确到秒,否则影响各类配菜的口感!
开什么玩笑?一个米线而已,小吃江湖的平民菜品,讲讲故事就行了,非要把它搞成“佛跳墙”“蒸熊掌”这样的皇室菜品,良心不会痛么?在此影响下,“过桥米线”的发展进入病态,特别是大量加盟店的开业,使得“过桥米线”不再重视品质而追求价格,没有哪家店再去费时费力的熬制高汤、精选配料了,反而用“高汤宝”“鸡精粉”等等来调制“高汤”,口感极差,影响极坏。好好的“过桥米线”被打成了一手烂牌。江氏兄弟更是因为财产问题对簿公堂,“桥香园”也无当时风光。
2016年左右,很多酒店开始经营自己的“过桥米线”力图挽回顾客。但因价格高昂成效一般。2018年还搞了个什么网络评选弄出了个昆明“过桥米线”十大名店,成为所谓的新派“过桥米线”代表,其中还有个素食过桥米线,我特么也是醉了,你这个不好让人理解啊!创新是一种勇气,但不能离经叛道。
世事沧桑,白云苍狗。现在昆明“过桥米线”的江湖纷纷扰扰,既有老牌的又有新派的。哪家正宗?各有各的说法。一碗米线、一个小吃,别把它神话了,还是回归自然好,一碗好汤、些许配料,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这才是真谛。你一个“过桥米线”又是鲍鱼又是海参的,你让清朝蒙自那一对书生夫妇和建水的那个官老爷怎么想?
正宗的过桥米线店基本没有,只能分吃着还行和只是占着名字没有内涵的花架子。
正宗的过桥米线最讲究的是汤底,最好的汤底要用土鸡、火腿、筒子骨熬的,但是现在很多所谓的过桥米线店能用鸡汤或者正宗骨汤的都少,很多都是用骨粉兑出来的汤底。
汤底熬不好过桥米线还叫过桥米线吗?没有灵魂!
在昆明生活了二十来年,吃了不少过桥米线,大家经常夸的那几家其实也只能说还行,能吃,但是要说最好、最正宗确实找不出来。
比如云牵一线也是昆明老字号了,味道还可以,价格贵上天,真的是吃钱的感觉。
至于桥香园、建兴园这些连锁店,价格适中,但并不是很不正宗,不过我们普通老百姓吃个米线也还行。
还有人推荐去连云宾馆和昆明饭店吃过桥米线,我个人觉得以前还行,现在吃着真的很普通。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现在的米线其实也不如前些年好吃。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