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一家人都睡在一个蒙古包,新婚夫妇肯定不会再与家人住在一起了,一般会在附近搭一个新的蒙古包供新婚夫妇居住,免得大家都尴尬了。
蒙古包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国的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以养牛放羊为生。那里有肥美的牧场,那里就是牛羊的家,也是蒙古放牧人的家。蒙古放牧人四海为家,需要在草原上经常搬家。因此,为了搬家方便,就诞生了蒙古包。
蒙古包在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蒙古包虽然外形看起来很小,但是内部的空间非常大,并且里面的空气流通非常好,采光条件也非常好,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游牧民经常性搬家的需要。
新婚夫妇
据当地人说,蒙古包的居住有着自己规矩,可不是所有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特别是新婚夫妇更不可能住在一起的。一般情况下,一个蒙古包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妇是要在老的蒙古包附近建新的蒙古包。
这个新的蒙古包就像我们现在的新房一样,要么是男方建的新蒙古包,要么就是新娘父母陪送的。只有吃饭的时候,他们才跟家人聚在一起。之所以规定新婚夫妇要建新的蒙古包,就是为了避免新婚夫妇在新婚之夜太尴尬了。当然,在古代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办法保证了。那么,在新婚之夜,父母等人只能先出去,或者新人在野外滚草地了。
结语
实际上,虽然蒙古大部分一家人都住在一个蒙古包,但是并非是所有的家庭都住在同一个蒙古包,并且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不再放牧,搬到了城市,早就不住蒙古了。
总之,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每一个蒙古人都是住蒙古包,日常活动就是骑马射箭,就连他们上学都是骑马去的,这种想法太片面了。更可笑的是还认为新婚夫妇竟然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蒙古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与我们早就没有多大区别了。
蒙古包的中央设有供饮炊和取暖的火炉,烟筒从包顶的天窗出去(古时没有火炉和烟筒,一般都是在帐幕中央生火,烟从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铺羊毛毡。
包门口和火炉旁铺以牛皮。现代卧榻有的铺设木床,有的设有矮床。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据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适于游牧,通称四合包。大包可达十二扇“哈那”。
包顶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绑在包的顶部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包顶和侧壁都覆以羊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
包内右侧为家中主要成员座位和宿处,左侧一般为次要成员座位和宿处(蒙古族住房也以西为大,长者居右)。
在中国,随着蒙古族游牧习俗向定点放牧或舍饲半舍饲转变,蒙古族人民几乎完全定居在砖瓦房或楼房里。只有在那些旅游区才能见到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