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二,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有时也代指年少之时,例:《李将军列传中》,“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结发也指新婚夫妇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苏武就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由来结发夫妻的由来之一 在浙南有关于“结发夫妻”有“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所谓“束发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时,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贴。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帖时,附上
“结发”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不单是结婚时的“合鬓仪式”、还有”定情托身”、”成人仪式”等说法。现收集民间的五种说法供参考。
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说的是中国古时候结婚时,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后,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饮交杯酒。还要举行合鬓仪式,即夫妻并坐,两人各剪下一缕头发束在一起,表示”永结同心”。这是”结发”之一说。
唐代女诗人晁采有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在古时候新婚洞房里妻子头上盘着的发髻,她自己不能解。在古籍《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盘着的发髻,然后相拥相抱、恩爱缠绵、如胶似漆。这是“结发”之二说。
在浙南有关于”束发托身”的民俗。就是原配夫妻择日完婚前,男方要送庚帖,庚贴上写明姓名、出生日子时辰和完婚时间。女方回庚贴时,附上一束头发,用红头绳扎着,作为“定情”托身、以身相许之物,以示结发同心,百年好合。这是”结发”之三说。
古人”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解释为:男子年满二十、女子年满十五时,要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这是“结发”之四说。
“结发”的第五种说法有点特别。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皇帝登基的先一夜,为担心自己的胡子大短睡不着觉,那时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身边有个姑娘聪明过人,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的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第二天,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接受臣子朝拜。臣子们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真乃”真龙天子”!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它有三种含义,第一指束发,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出成年;第二是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第三是指妻子。
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是说他俩结为夫妻,十分恩爱地生活着。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