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四川农村有种传统婚姻习俗叫“哭嫁”,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藏、彝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这种风俗,直至清末在四川农村还依然盛行,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只有少部分地区还存在。我是1987年生,记事以来也就只见过三爷爷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小嬢出嫁时痛痛快快哭过一场。当然,那个时候我不懂其中缘由,以为是她过于伤心。或许就只觉得喇叭里传出她的哭嫁歌曲调的优美,而不去“追究”具体。
据说“哭嫁”这一民俗起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以后,“哭嫁”的风俗便得以流传了下来,
我记得哭嫁是从小嬢出嫁的前几天开始的,这个时候大队上的帮忙弟兄都到家里来准备酒席,小嬢就哭得比较随意,比如《闺声哭》、《娘训女》、《哭爹妈》等不指定性的,自由地哭,断断续续。到了出嫁的头一天,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这个时候也是哭嫁达到高潮的时候,有时候不间断地哭,因为来的人络绎不绝,到第二天早上要出嫁的时候,她的声音都沙哑了。刚开始我不懂,为什么小嬢能精准掌握哭谁,人来人往的她怎么知道来者是谁?后来才晓得,原来家门口安排了一位知亲朋的长辈,她家门前可以看到五百米外的路上,来的谁看的人看准后立马报给在楼上闺房的小嬢,然后大喇叭里传出小嬢哭唱相对应的嫁歌,其实也就是一个曲调,把称呼换了,有时候还没哭唱完又得哭唱下一个宾客,因此也有些宾客连完整的都没听到过。
哭嫁歌很具人间烟火味,像小嬢哭过的《哭爹妈》: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述着父母的养育恩。其大多哭嫁歌都是以离别的悲伤为主线,恋恋不舍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姊妹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对于哭嫁,亲友的回应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不会说直接应到:“不要哭了,开开心心的嫁,到男方家好好过日子”,这是一种“劝哭”,其实也就是一种假模假样的劝;会说的则说上一段有内涵的话,听上去像绕口令,很有节奏感,也就是一些美好的祝福;再有一些会回哭,如比小嬢大的就有这样的回哭:“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劝哭归劝哭,但都希望她有更多的歌来哭,哭得更好,这样才能代表新娘子很出色,有教养。
出嫁这天,男方来的迎亲队伍与女方的送亲队伍要一起将小嬢送到新郎家。出门时,小嬢哭得更厉害,看上去像是不愿意离开家,这是种假象,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她再不愿意脚步也要往门外跨。只见小嬢穿着大红色的结婚服,胸前系了一块她的母亲绣了花的围腰,此围腰为传统手工制品,且具地方特色,围腰外还挂着一块镜子,头上盖着红盖头,出了大门由新郎抱上高头大马,马的头顶戴着一朵大红花。出发时,迎亲队伍在前,送亲队伍在后。
那个时候有陪嫁品,全靠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抬或背。陪嫁品大致有从床到蚊帐一整套,锅碗瓢盆。还有家具,全是实木手工打造的,小柜两个用于装粮食等,箱子两个用于装衣服等,大碗柜一个,四方桌及板凳一套,还有些小的生活用品。长长的队伍向着新郎家走去,小嬢在马上哭泣,这时候是她默默的哭泣,一种不舍情怀,发自内心的。她盖着红盖头,骑在马背上,不许回头看,也不许东张西望,直到消失在大门前目送亲友的视线。
出嫁后的第三天,小嬢便带着姑父回门。“回门”也叫回娘家,则指的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如《红楼梦》里有云:“一日,史湘云出嫁回门,来贾母这边请安。”回门有出嫁第二天新娘独自返回娘家的,也有与婿偕行的,我小嬢他们就是一起回的,也叫“双回门”。他们带着回门礼,如猪肉、鸡等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小嬢的娘家,对于回门礼各个地方有所差异,但都是寓意美好。回门时姑父对娘家人才正式跟着小嬢改口叫,回门也算是整个婚礼的正式收尾。
自从小嬢出嫁后,我再没有看到过如此浓重的传统性婚姻习俗,比她小一些或者晚辈结婚都简化了许多。对于“哭嫁”很多人也只是听过此词,不知其意了。
传统婚嫁习俗细节还有哪些呢?
农村的婚礼婚俗各地也各不相同,有句话叫“十里不同俗”,这里我只说一下鲁西南农村的婚俗。
在鲁西南农村,姑娘出嫁有坐轿车的,有坐马车的,也有坐花轿的,有穿婆家给准备的“涮锅棉裤涮锅袄”的,有穿礼服的,也有穿婚纱的,但无论坐什么穿什么,通常的礼俗都是女方准备好随身带的面条、钱串(从此两家就有了扯不断的牵连),蒸好的枣山、发糕(预示着嫁过去之后要发家,两家一起发)。
新娘穿戴整齐打扮好在房间等着新郎叫门,新郎叫门得给红包,一般第一次叫门是叫不开的,无论你给的红包大小,至少得叫两次门才给开,为了展现女性的矜持和金贵,得拿捏一下。
新郎叫开门之后,新娘得倒穿着父亲的鞋,由父亲搀扶着交给新郎,新郎抱起新娘上轿子,新娘再开心也要流下几滴泪,一是说得给娘家留金豆子,二是表现对娘家对父母对故乡的恋恋不舍。
新娘上车之后还要有抱鸡的童子,挎着盛鸡的篮子和送新娘的人一起在鞭炮齐鸣中上车,往婆家去的路上遇到井和磨之类的还要放炮辟邪,有的还要在路口贴上青龙、白虎等。
新郎家那边迎新娘时,先要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箐杆,点燃之后举起来围绕着婚车转几圈,俗称燎轿,接下来还要跳火盆、绞脸、拜天地入洞房,入了洞房还要吃面条,被问“生不生”,还要有婆家嫂子用称杆子挑下蒙头红子,并念叨“蒙头红子挑三挑,不过三天生个小”,接下来就是按照程序的翻被角、枕头、撒糖和栗子花生,举办婚宴,闹洞房等。@ @微头条 @微头条小秘书
原创文章,作者:小海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kdhaitang.com/baike/11394.html